中超裁判薪酬待调整,与欧洲差距大,涨薪成推行职业化难题?
- 更新时间:
- 2025年07月22日 14:09
与那些年收入动辄达到数千万的中超足球运动员相较,中超的裁判们并未能在足球的狂热氛围中成为“土豪”。
近期,《足球报》披露,中超裁判员的薪资待遇将迎来变动。由此可知,目前我国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员,其最高薪酬标准为每场6000元人民币,未扣税前。相较之下,助理裁判以及低级别联赛的裁判员,一场比赛的报酬仅在千元左右,有时甚至不足百元。
与欧洲的五大足球联赛相比,中国足球裁判的薪资水平显然存在较大差距。以实施了裁判职业化改革的英超为例,他们的薪酬体系由基本工资和每场比赛的裁判费两部分组成,年终收入甚至有可能超过英国首相的年薪。
对中国足协而言,若要推进裁判的职业化进程,提高薪酬待遇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。
围攻裁判状况屡有发生。
曾有过一场一万的“好日子”
《足球报》最新消息,近期,中国足协正式发布了《中国足球协会赛事竞赛官员酬金标准》这一文件。在该文件中,对于担任执法裁判的官员的薪酬待遇也进行了明确规定。
单场比赛的主裁判薪酬最高来源于国家队举办的比赛,以中国男足的国际赛事为例,每位主裁判的单场收入可高达12500元(均为税前金额)。
在联赛的规则中,中超比赛的主裁判每场收入为6000元,而助理裁判的报酬则是4000元每场;至于超级杯赛事以及足协杯中涉及中超球队的比赛,其裁判的薪资标准与中超赛事相同。
随着赛事等级的降低,相应的收入也会减少。以主裁判为例,在执裁中甲和中乙级别的比赛中,他们的单场报酬分别是2300元和1600元。
女足裁判的薪酬差异同样显著,其中女超联赛的裁判长每场比赛的报酬仅为1600元,这一数额与男足中乙级别的比赛收入相当。
对比8年之前JRS直播网,中国裁判的日子已经好了很多。
鲁能球员赛后与边裁詹炜发生冲突。
2010年,中国足协曾公开信息,指出当时的主裁判在中超的薪酬为1800元,中甲为1200元,中乙则为800元。相较之下,如今中超主裁判的收入已经增长了超过三倍。
但中超裁判最挣钱的时代,却不是现在。
2011年,万达集团对中国足协的赞助高达“三年内至少五亿元”。这笔资金不仅用于联赛,裁判们也因此受益,分享了这份赞助的成果。
中超比赛的裁判员单场收入高达一万元,而边线裁判同样能获得五千元的报酬。
此外,万达集团还特别设置了丰厚的年度奖金。荣获金、银、铜哨称号的裁判员,分别能够获得20万元、12万元和8万元的奖金。而被评为金、银、铜旗的助理裁判,也能分别获得16万、8万和6万元的奖励。
在那个时期,这一规定相当于日本J联赛标准的两倍半,堪称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。
然而,美好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;2014年,万达的赞助宣告结束,随之而来的是裁判收入的锐减,几乎被砍去了一半,如今他们的收入水平已经回到了起点。
球员围攻裁判理论。
英超裁判还有固定工资
就单场比赛来看,我国足球裁判,特别是中超联赛的裁判,他们的收入水平无疑是相当可观的。
尽管与足球强国的裁判员相比,我国裁判员的薪酬水平尚存在较大的差异。
欧洲五大联赛享誉全球,其裁判的收入亦位居世界之巅。在这些联赛中,西甲的薪酬尤为突出,一场比赛的报酬甚至可高达6000欧元(折合人民币约47000元)。类似地,意甲、德甲、法甲等联赛的主裁判,一场比赛的收入也普遍能达到3000欧元(约合人民币23000元)。
在英超联赛中,裁判职业化水平位居各联赛之首,除了每场比赛的报酬之外,职业裁判们还能获得一笔相当可观的“稳定”薪酬。
根据2017年的相关数据,那些收入颇丰的英超裁判,每主持一场赛事,均可获得1000英镑的报酬,这相当于人民币约9000元。而且,他们还享有一份高达65000英镑的固定年薪,约合人民币58万元。
因此,如果把各项收入全部加起来,年收入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。
名哨阿特金森凭借在英超联赛、国内杯赛以及众多欧洲赛事中的出色执法,于2015-2016赛季便获得了高达15万英镑(折合人民币约134万元)的年薪,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英国首相卡梅伦。
克拉滕伯格,这位同样享有盛誉的裁判,尽管常被球迷戏称为“盲人裁判”,然而他的年收入却并不菲,达到了12万英镑(折合人民币约为107万元)。
同样地,在英国,尽管顶级裁判的薪酬让人向往,然而对于级别较低的裁判来说,收入上的差距却是相当显著。
英国《每日邮报》透露,负责执裁英格兰超级联赛以下级别赛事的裁判员,往往仅能获得每场比赛380英镑的报酬(相当于人民币约3400元)。
2016年11月5日,马宁获得2016中超联赛最佳裁判。
裁判职业化,困难不少
面对外界对中国足球裁判能力持续存在的质疑,中国足协正致力于对裁判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化改革。
在2017年7月的通气会议上,中国足协曾明确指出,他们计划对裁判的业务能力进行强化培训,并且将致力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,致力于推动裁判职业化的进程。
不过,想要实现这个目标,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。
裁判职业化后,收入问题成为首要关注点。以目前每场6000元的报酬为基准,若中超裁判一赛季内完成全部30轮比赛的执法任务,其收入可累计至18万元。然而,实际情况却是,每轮中超比赛对裁判而言,完成执裁几乎是不太可能的。
通常情况下,一位技艺精湛的裁判在整个赛季中大约只会执裁大约20场中超比赛,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,他们的年收入大概在12万元左右,对于一位行业顶尖人才来说,这样的收入水平显然缺乏吸引力。
要使裁判乐意将执法比赛作为其职业,首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。
在日本和美国,这两个国家已经实施了职业裁判体系,那里的裁判员年收入普遍超过十万美元(相当于人民币约六十三万元),而且他们还能额外获得比赛奖金等其他收入。
一名裁判在其“职业生涯”的高峰阶段通常仅有大约10年的时间。要确保裁判在退休后能够过上安心的生活,并使他们愿意成为全职裁判,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规划与安排。
目前在我国,众多高水平裁判中,有一部分人本职工作在高等学府,还有一部分则服务于企业。他们为了不长的裁判生涯,不惜放弃原本优越的工作岗位和编制,甚至已经获得的各类职称,这样的决定并非易事。
即便在足球运动在欧洲颇为兴盛的地区,真正的职业级裁判人数也相当有限。众多裁判员在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有所考量,他们通常将裁判工作视为兼职。以德国著名裁判默克为例,他同时也是一名牙医;而已经退役的英国裁判韦伯,其本职工作是警察。
实际上,据相关资料显示,早在2004年,中国足协便萌生了推广职业裁判制度的念头,并且对其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研究,当时甚至将职业裁判的月收入设定在了8000至12000元人民币的区间。
然而,经过十多年的时光流转,该提议仍旧未能变为现实,这充分表明了其落实的艰巨性。